本埠生產電氣班組
有這樣一支團隊,成員九人,成績亮眼,在2021年夏橋生產線的兩次“連續百日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成員結構“老中青”齊全,Leader、經驗者、實力者、初入者,個性各異,但目標統一、配合默契、良性競爭、共同進步;自主采用一事一議的方式,溝通交流,化解疑難,提升責任,恪盡職守。這就是2021年盤固集團優秀團隊“本埠生產電氣班組”。
一事一議,責任升級
為適應公司經營情況,電氣班組設置三班制電工、白班巡檢電工、自動化儀表工,在不同時間負責不同內容。三班制巡檢對分管工段電氣設備進行巡檢維護,解決本班次問題;白班巡檢對主要供電設備及分管電氣設備進行巡檢維護,完成臨時性電氣改造任務,同時協助三班制人員;自動化儀表對條線自動化儀表進行巡檢維護,發現并及時解決自動化設備問題。
在全部人員的工作內容中,都包含了“巡檢維護”,這是基礎工作,也是重要內容,及時發現隱患、高效提出方案、高質量解決問題,這是對專業素質的考驗、對責任心的檢驗,更是團隊反應力與協調性的展現。
電氣班組搭建全員高認可度的“一事一議”平臺,召開會議,拋出議題,積極討論,選擇最佳方案,分配任務,并嚴格落實。在如此平臺上,各成員的想法得以闡述并采納,疑惑得以化解并吸收新知,分工任務得到明確,責任范圍得以劃分。而后,積極性調動,責任感升級,工作質量顯著,團隊整體素質提升。
恪盡職守,庭無留事
生產線24小時運行不停歇,這是產業特性;崗位三班制不離人,這是工作性質;如有突發10分鐘到崗,這是要求也是職責;以一絲異味判斷設備故障,這是經驗和敏銳;在有限時間內落實應急恢復運作,這是團隊實力和行動力;在適宜的時間再次進行全面檢修,這是責任和保障。
某次生產線應政府要求斷電數小時,電氣班組人員在巡檢中發現水泥電力室內存在異味,即刻檢查后發現高壓柜內穿墻套管絕緣擊穿,絕緣性嚴重破壞,如在恢復電力前未能修復,將直接影響生產線運作,于是電氣班組集全員之力,在短時間內給出應急方案并落實,在電力恢復前完成工作量并不小的修理工作。應急方案的完成并不代表隱患的徹底排除,之后借助大修的時間,電氣班組再次對該處進行全面檢修更換,保障設備健康高效工作。
如果說“一事一議”為團隊的工作做出了要求,指出了方向,那日復一日的巡檢維護則是落實的過程,用心與否、負責與否將是截然不同的結局?!半姎獍嘟M”這個團隊在成員們經驗、敏銳、實力、責任、執行力的加持下,穩固而亮眼。
思維碰撞,實力與活力兼備
雖玩笑說“老中青”齊全,但實則是個穩定且可持續發展的團隊,階梯分布,趨向于年輕,思維活躍,充滿激情,經驗豐富者提攜新人,新人尊敬前輩并勤懇學習,互幫互助,良性競爭,如此團隊,有實力,亦有活力。
Leader,以身作則,躬先表率,專業與管理能力兼具,分配任務、調度人員,充分發揮成員才能,是團隊的“強心針”;經驗者,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不遺余力,傳道解惑,是團隊的“堅實后盾”;實力者,相互學習,良性競爭,技術過硬,總能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甚至贏得其他工段同事的稱贊,是團隊的“中堅力量”;初入者,不驕不躁,腳踏實地,吸收學習,一邊佩服于前輩的實力,一邊為達到前者水平而努力,是團隊的“新生力量”。
“優秀團隊”的榮譽是對其前一周期工作的肯定,更是對后一周期工作的激勵與期盼?;蛟S本埠生產電氣班組不是一支全精英的團隊,但他各司其職、恪盡職守、實力與活力兼備的種種屬性,決定了這一定是一支能緊握成拳的團隊,一支不斷穩步前進的團隊。
盤景余熱發電優秀班組
征帆高懸齊奮進,春回大地氣象新。盤景水泥余熱發電班組因工作成績顯著,榮獲盤固集團“2021年度優秀團隊”稱號。
今昔對比,我們一直在努力
盤景水泥有限公司余熱發電項目自建成以來現有班組成員四人,王慎亮、劉清、杜道杰、張紹盼,人員精簡,技術精湛,從Z早的兩條線18人,到現在的三條線4人,作為一支成熟而穩健的團隊,他們相互團結、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不斷提高自己,業務技能進步比較明顯,全年發電量不管是老線還是新線都較往年上升,設備運轉率高,尤其是2021年新線發電臺時達8700kw/h,相較于2020年8438千瓦/時以及2019年的8566 kw/h,發電臺時顯著提升;2021年新線全年發電總量達76393400 kw/h,相較于2020年新線全年發電總量多了13690000 kw/h,相較于2019年新線全年發電總量多了5985000 kw/h,他們用實際行動去踐行,拿專業知識去指導,用豐富經驗去處理,如此團隊,強而有力。
靈活應變,為生產保駕護航
年前某次正常生產時汽輪機突發沖轉轉速不穩定,目標值在正負50rpm范圍內波動,維持轉速20min后,目標轉速1200rpm,汽機軸瓦振動和脹差都正常,升速未達到目標值調停,期間嘗試重新啟動幾次,依然不行,只能停機檢查故障原因。余熱發電班組討論分析判斷出故障問題可能出現是線路干擾或者卡件傳輸卡件問題。待重新排線,卡件更換后,問題卻依然沒有解決。班組成員們再重新理清思路,分析問題可能出現在速度傳感器本身上,這就可能延伸出需要接蓋維修,停機時間成本以及高昂的維修成本,他們思索再三后,主動與領導溝通,決定自行處理。確定問題傳感器位置,發現該三個速度傳感器間隙值不同,重新標定間隙值,控制在90mm,緊固螺帽安裝,重新啟動開機,升速1200rpm,波動值0rpm,正常繼續升速2500rpm正常,目標值3000r正常,問題解決,待穩定后并網,機組運行一切正常。這只是一件在無數個正常生產的日日夜夜隨時會突發的事情,但卻無一不顯示著發電班組的故障分析反應能力和精湛的技術,以及心系公司、以廠為家的精神。
勤勤懇懇,十來年風雨同舟
王慎亮,09年進廠,主要負責現場機組的巡視和維護,他作為團隊首批組建員工一直嚴格要求自己,一直秉承努力,創新,提高作為座右銘。劉清,09年進廠,主要負責發電機組生產工藝和儀器儀表維護,他對機組設備和運行系統有較深的理解。杜道杰,09年進廠,主要負責現場巡視工作,他對現場工作認真負責,處理設備故障能力很強,還能夠結合自身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機組運行系統提出新的措施和要求。張紹盼,12年進廠,好學吃苦耐勞,工作中遇到困難和問題積極向老員工進行溝通和交流,強化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他們平時閑暇時也會彼此交流技術,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他們已經不僅僅是同事,更是朋友和親人。
榮譽的獲得,體現著責任與擔當,凝聚著努力與艱辛,飽含著辛勤與汗水,收獲著成長與自豪。雁過留痕,所有的付出都不會隨著時光消逝,Z終都將成為公司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讓我們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拼勁,協力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后稷農業養殖團隊
后稷農業養殖部于2015年開始組建,2016年開始投產。至今已發展出一定規模,現主要養殖寧鄉豬、瑯琊雞、縉云鴨、烏鬃鵝(清遠鵝)。豬場地處龍家灣;雞場于東晉村;鴨場于一號壩(澗西溝)。后稷農業采用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養殖模式,既有科學合理的營養搭配,又遵從畜禽原有的生長習性。該模式可有效提高畜禽的品質。除此之外,后稷農業配合自然條件,合理安排養殖數量;集中處理畜禽糞污,制成有機肥,與種養相結合形成生態循環。
養殖部共有職工17人,生產主管鐘聯雄;生豬養殖技術員段航帥;家禽養殖技術員張文明;飼料加工員鐘達友,豬場飼養員克卡米、澤瓦米、吳才鳳、游成清、鐘達周;青飼料種植俄什他、得拉、鐘南周、李細妹;雞飼養員靳義春、李從華;鴨鵝飼養員雷順庚、張桂風。
養殖部人員有限但涉及面廣,畜禽養殖、飼料加工、青飼料種植、電氣設備、畜禽屠宰等。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具全”,各環節的密切聯系、高效合作,為高質量肉質產品的產出提供保障。從團隊帶領者以豐富經驗進行綜合管理,到技術加持者一絲不茍的執行各項標準,再到種植飼養者全面落實每日的基礎飼養,17人的團隊各司其職,互相協作,以高度責任心及吃苦耐勞之精神,有條不紊的運轉。
從團隊成員的姓名中不難看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一樣的習慣、不一樣的方言、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性格,但是大家相遇于后稷農業,相聚于養殖團隊,樹立共同的目標,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幫互助,扎根于此,以廠為家。17位成員中,絕大多數都直接居住在各自的養殖區域,為的是能夠及時有效的應對突發狀況,即便是夜晚時分。例如母豬分娩期需進行二十四小時輪流看護,為防止母豬因產后無力壓傷仔豬。另外,剛出生的小豬需及時進行護理保溫,產程結束后,仔豬需回到母豬身邊吃初乳,每次間隔一小時,豬不離人,為的就是提高成活率、健仔數。
養殖是一個需要細心和耐心的工作,他們面對的是動物,分別有著或長或短的養殖周期,細心維護其生長環境的衛生,嚴格把控其飼料的質與量,定期記錄其體型體重的變化,每個環節都將在潛移默化中對該周期畜禽的質量產生影響。養殖者需在實踐中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改善產品品質、工作態度及質量、團隊效率及凝聚力,推動養殖事業的發展。
一人強,不是強,再強也是一只羊。團隊強,才是強,團結起來就是狼,只有團結才有強大的能量,凝聚在一起才是團隊。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工作才能做好,遇到困難才能在Z短時間解決。我們始終堅信,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希望養殖團隊在“優秀團隊”榮譽稱號的激勵下不斷進步,為后稷農業的發展添磚,為集團公司的繁榮加瓦!